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www.wkddkyy.com

血糖降不下来?这些错让你的血糖直逼红线
时间:2019-01-30     浏览:501     作者: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诊断为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若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就可以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应考虑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对使用胰岛素有一种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认为注射胰岛素表明病情严重。其实不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张尽量早用胰岛素。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担心用胰岛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会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其实,导致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于胰岛素使用不恰当。注射胰岛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相关的医师联系,进行调整。三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其实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办法,对于大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问题。另外,从费用来讲,使用胰岛素有时比口服降糖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提倡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再配合运动、饮食等方法治疗。

误区三 不控制饮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不再控制饮食。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胰岛素降血糖的机制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不控制饮食则会导致体重增加,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误区四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导致患者药物选择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价格、广告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肥胖患者选择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选药用药。

误区五 不区分服药时间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每种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求,不能一概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须在饭前服用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应该在餐前30分钟服用;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为克服胃肠道反应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六 合用同一类口服降糖药

部分患者认为只服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当然地再增加几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期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口服降糖药有多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应当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误区七 服药跟着感觉走

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遵医嘱,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者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目前,治疗糖尿病只能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饮食上的调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误区八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药物,其药效的发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不少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果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糖尿病门诊随诊,接受专业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注意观察影响自身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合理用药,避免走入误区。另外,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之一。

版权所有:武汉德康老年病医院 邮编:430000 院长信箱:tanwei@wust.edu.cn  技术支持:尚网互联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白沙三路与烽胜路交叉口(点击地图) 医疗服务监督促进电话:027-88773219

武汉科技大学医院集团